Alexa

碳交所總經理田建中專訪:碳盤查人才非常不足,開課就秒殺!下一階段朝「自然碳匯」前進

市場焦點 國內碳權交易  今年內做起來 產業覺醒  碳交所開課就秒殺
撰文: 黃煒軒     分類:E永續環境     圖檔來源:攝影/ 吳東岳 日期:2024-04-02

(今周刊1424)

因應全球加速淨零轉型,台灣於二○二三年一月通過《氣候變遷因應法》,開始籌設「碳權交易所」,同年八月,碳交所正式在高雄揭牌。從籌備階段算起,近一年過去,碳交所做了哪些事?展望台灣碳交易市場的下一步,碳交所又有什麼樣的計畫?對此,《今周刊》專訪台灣碳交所總經理田建中,為讀者一一解析。以下,為專訪問答節錄:

今:談談碳交所過去一年的主要工作與成果。

 

田:去年四月我們開始籌備碳交所相關業務,當時社會氛圍對碳的討論沒有像現在這麼熱絡,但隨著碳交所成立,總統來揭牌,以及後續我們持續做的一些相關知識宣導後,我覺得大家對這些觀念的意識愈來愈強。

 

去年,我們跟英國標準協會(BSI)簽了合作備忘錄(MOU),這對我們來講很重要,因為我們在去年進行的一場調查發現,台灣的碳盤查人才還是非常不足,必須要從引進相關國際標準與國際證照開始扎根。你大概很難想像,很多課程我們系統一開放,大概在兩分鐘之內就會爆滿。

 

此外我們也留意到,以前來上課的多是製造業,且大都是由公司派出來學;但過去一年,很多人是自己花錢來上,而且多的是服務業,顯示台灣的減碳意識已走向全產業。

 

另外,過去一年很多新興產業都來找我們,例如電動車相關產業,有在做低碳、負碳,或是碳捕捉與氫能的業者,都很想了解未來的方向;他們想知道,朝這個方向去研發產品,未來有沒有機會得到碳權。這種諮詢熱度也是過去所未見。

 

以最嚴標準篩選碳權

暫不放寬「只買不賣」規定

 

今: 可否簡單說明目前碳交所在引進碳權商品的相關標準為何?

 

田:引進國際碳權,我認為是整個碳權交易所業務中最困難的部分:第一,貨源都掌握在幾個國際的開發商或大型的broker(掮客)手上;第二,就是碳權的交易模式一定要非常國際化;第三,在貨源跟交易模式確定以後,還要確保碳權有一定的品質,才能提供給國內企業使用。

基金名稱(幣別)
一周績效(%)